司马一民:平湖秋月在哪里?

司马一民:平湖秋月在哪里?

南宋时杭州人怎样过中秋?

《梦粱录》卷四《中秋》载: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髙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逰人,婆娑於市,至晓不絶。盖金吾不禁故也。

说的是,中秋节到了,此时月色比平常明亮许多,这天晚上又称作“月夕”,皇家要举行祀礼。金风送爽,白色温蕴的露珠透着凉意,桂花飘香,月亮圆圆的。豪门盛宴高歌,恣情畅饮。商家店铺,家宴团圆。住在陋巷里的穷人即使把衣服当了换酒喝也要过节。京城中街道买卖,直到天亮,赏月的游人,欢乐于市,天亮了也不散尽,这一晚不宵禁。

《武林旧事》卷三“中秋”的记载也差不多: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挡,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箭、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稍稍不同的是《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秋日所载:是夜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

可见中秋赏月最佳处在西湖之中,这与古人在杭州留下的中秋赏月诗词倒可以印证——

王洧(宋理宗时人)有《平湖秋月》诗:

万顷寒光一夕铺,

水轮行处片云无,

鹫峰遥度西风冷,

桂子纷纷点玉壶。

孙锐(吴江平望人,度宗咸淳年间进士,授庐州佥判,时元兵南侵,激愤于贾似道误国,挂冠归乡)有《平湖望月》诗:

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

一色湖光万倾秋。

尹廷高(宋末元初人)有《平湖秋月》诗:

烂银盘挂六桥东,

色贯玻璃彻底空。

千顷清光无着处,

夜深分付与渔翁。

诗人感叹,月色如银映入浩瀚透明的湖水,夜深人静,这样美丽的景色只有打鱼人在享受。

明代马洪(字浩澜,号鹤窗,仁和县人),他以婉约的词风写杭州西湖,其中有《南乡子·平湖秋月》词:

月似白莲浮,

水似璚田绿水流。

闲忆何时曾胜赏,中秋,

一瓣芙蓉是彩舟。

风露冷飕飕,

水月仙人跨玉虬。

笑道西湖元有对,瀛洲,

却在蓬莱欲尽头。

明代徐渭也写过一首《平湖秋月》诗: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这是一首藏头诗,每句的第一个字合起来为“平湖秋月”,有趣。

有意思的是上述引用的诗词,题目是“平湖秋月”和“平湖望月”,说明杭州文人雅士比较喜欢在水平如镜的西湖赏月。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似乎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可以看出。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西湖游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因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巡幸杭州西湖,御书“平湖秋月”,从此,景点固定,建楼筑亭立碑于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