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秋天,一些学生由于参加政治运动,迟迟没有抵校报到。
杨荫榆为了整顿校风,将几名平时闹学潮闹得最厉害的学生开除。
1925年1月,学生们不光联名给教育部递交了要求辞退杨荫榆校长职务的宣言,并数次到教育部痛斥杨荫榆在教学中对学生施行的种种高压手段。
然而,杨荫榆由于有北洋政府做后盾,且教育部也明文表示支持她的做法,所以杨荫榆在5月9日又以“整顿校风”的名义,勒令刘和珍、许广平等几名带头闹事的学生退学。
这下,杨荫榆真的捅了马蜂窝。
很快报纸上就连篇累牍地出现了批评她的文章。这些文章痛斥她推行的是“寡妇教育”,并称她是“迫害学生,广有羽翼的校长”。
这些文章,很多都出于一个人的手笔,那就是鲁迅。
当时的鲁迅,不仅在教育部任职,还在女师大担任教授。
由于鲁迅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他对杨榆荫的教学理念和粗暴的教学态度极不赞同,所以他坚定地站到了学生们的一边,并以笔为枪,对杨荫榆大肆批判。
在声势浩大的反对声中,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最终撤销了杨荫榆的职务。
一个被学生们赶下台的人,名声自然就坏掉了。可是杨荫榆却对教育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虽然名声大受损害,但她在休整一年后,便迫不及待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杨荫榆剧照)
遗憾的是,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和东吴大学教学期间,学生对她很不待见。学校方面也不能给予她该有的尊重,逼得她最后只得做了逃兵。
无奈之下,杨荫榆在家里开设私学——二乐女子学社。她自任社长,招收一些愿意读书的女学生。
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很快成为沦陷区。
日本人找到杨荫榆,希望她能出任伪职,但遭到杨荫榆的回绝。
杨荫榆对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怒不可遏,她向日本军官递交了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数次到日本军营抗议,要求日本军官约束那些四处奸淫掳掠的日本兵。
同时,杨榆荫为了保护妇女们不受到日本人的伤害,拿出所有的积蓄,把二乐女子学社进行了扩建,以此当作她们的安全庇护所。
日本人见杨荫榆不光不配合,还处处唱反调,于是将她枪杀于吴门桥上,并将尸体弃于冰冷的河中。
从杨荫榆一生的言行来看,她其实始终是保护女学生的。当初她反对女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女学生的表现。而最后,她更是为了保护女学生不受伤害,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从这一点来说,杨荫榆虽然观念与时代脱离,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她其实本性是很善良的。
她是杨绛的姑姑,却被鲁迅先后撰文骂了十多次,到底为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有一种观点:凡是被鲁迅先生批评过的人,都被我们被归入坏人一类,给他们带上‘反动’、‘走狗’之类的帽子。时过境迁,我们回顾历史,发现鲁迅先生的言论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所批判的人也不都是一无是处。其中就有一位多次被鲁迅‘点名’的女士,她叫杨荫榆。
许多人第一次知道‘杨荫榆’这个名字还是源于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正是有了这篇文章,使得杨荫榆几乎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好多年之后,才知道她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就像她的侄女杨绛先生说的,“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杨荫榆是何许人?
杨荫榆188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她年轻时也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当时17岁的杨荫榆由母亲做主,嫁给的一个虽然门当户对,但智力有些低下的蒋姓公子。
杨绛先生的散文《回忆我的姑母》:定亲的时候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据我父亲的形容,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
婚后的日子没多久,杨荫榆就从夫家跑了出来,之后便声明再也不回蒋家,彻底和夫家断绝了联系。这也是她人生唯一的一次婚姻。回家之后的杨荫榆一心求学,先后留学于日本和美国,攻读教育学。
1924年2月,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同年5月,女高师改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杨荫偷留任校长。
鲁迅为什么要骂杨荫榆
这要从什么是“女师大风潮”说起。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北京各界人士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当时的女师大学生会决定参加公祭,但校长杨荫榆坚决反对。
《许广平文集》记载,杨荫榆对学生们说:“孙中山是实行共产共妻的,你们学了他没好处,不准去。”
但女师大学生不仅参加了孙中山的追悼会,还推举学生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向杨荫榆提出关于要求她立即去职的决定,从而发起了“驱杨运动”。学生们与杨荫榆便公开决裂了,不承认杨荫榆校长身份。
1925年4月,著名的“老虎总长”章士钊被任命为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他对五四运动以来学生热衷政治的风气十分不满,积极整顿学风,严禁止学生罢课游行,这些举措都得到杨荫榆的积极拥护,而学生们则坚决反对。
5月7日,在女师大的举办的一场以纪念‘五七国耻’的演讲会上,学生们看到校长杨荫榆作为到会主席出现,于是再次发难。
1925年5月8日的《京报》报道:“女子师范大学,昨日亦在校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敦请李石曾、吴稚晖、雷殷诸人,到会讲演。于午前九点钟开会,该校学生,齐集大礼堂听讲,见校长杨荫榆到会主席,学生以久不承认杨为校长,于是即派学生自治会职员,请杨退席。杨即拍案大怒,而全场学生,仍坚请其退席,杨复大呼警察入校,同时校中总务长吴某,亦摩拳擦掌,大有动武之势,双方坚持许久,杨乃自行退席……”
当天下午,杨荫榆在临时办公地西安饭店召开女师大评议会,决定开除学生会成员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六名学生,这一做法又激起了学生更强烈的反抗,以至于发展到学生们轮流把守校门,坚决阻止杨荫榆入校的地步。
7月31日,杨荫榆向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提出,解散女师大风潮中最坚定的四个班。于是第二天,杨荫榆便率领军警入校,随即女学生们便和军警大打出手。此后,女师大学生们得到全国声援,北洋政府于是被迫撤去军警。校长杨荫榆也向教育部递交了辞呈,从此便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刘和珍是于1926年3·18惨案中遇害的。而杨荫榆则早在1925年8月8日底辞去了女师大校长之职,说白了,杨荫榆和刘和珍之死没有一点关系。
除了《记念刘和珍君》以外,鲁迅先生还在《寡妇主义》、《女校长的男女的梦》《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补白》、《答KS君》、《咬文嚼字(三)》都直接或间接的批判过杨荫榆,以及教育总长章士钊。
杨荫榆最后的结局
1927年,杨荫榆到苏州女子师范任教。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面对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多次挺身而出救助同胞。1938年1月1日,杨荫榆被日军杀害于苏州盘门外吴门桥,时年54岁。
杨绛先生的散文《回忆我的姑母》:“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杨荫榆女士走的这样勇敢、正义,不知道他是不是又要写一篇《纪念杨荫榆女士》了。
时过境迁,到底谁是谁非?
由于评论这段往事的文章很多,都是从政治和当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所以我只能尽量换个角度来说说。
但在评价这段往事,我要先说一句。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你希望学生们都热衷于政治,荒废学业么?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放下书本,跑去参与游行示威么?
记得有个老电影,叫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片中那个钟表匠虽然自己是游击队员,却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参与其中。
古人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和父母往往对孩子们都有同样的心态。
另外,学生之于国家,犹如种子之于农民,非在紧要关头,是不能当做粮食吃掉的。种子没了,未来也就没了。而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了人才断层,往往需要几代人才能恢复元气。所以不能因为鲁迅先生的观点就把杨荫榆骂的一无是处。
杨荫榆到底有没有唆使军警殴打学生呢?
这一点往往被认为是杨荫榆的‘重大罪证’。
其实军警殴打学生肯定是有的。彼人多势众之时,拳多脚杂,推推搡搡之间以至于发生更大的肢体冲突,这种事在今天也依然常见。但我相信肯定不是杨荫榆的唆使下令。
“女师大风潮”见证人之一,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一文写道:“学生们情绪非常激动,围堵住杨大肆辱骂,杨在巡警的保卫下逃出门外,但还一面吩咐,‘无论如何不准动手’!就那一天的情形看来,即便替杨先生作了死党,我还不失为一个人。”
杨荫榆就是一个校长,又是女流之辈,军警的暴力行为的背后只能是北洋政府的指使。而且纵观杨荫榆的一生,她热衷于教育事业,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也毫无畏惧,实在不像一个殴打学生的教育工作者。
学生该不该参与政治?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鲁迅先生说的就没错。反之,杨荫榆就是对的。
学生参与政治古已有之,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起,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便登上了中国政治的舞台。
可以说,从古至今,学生都是中国最具社会正义感的群体。他们是非分明,不同政客的圆滑世故;他们无惧死亡,不同于农民的迫于无奈。
只不过现代的情况与古代不同。古代的太学生虽不如今天的大学生懂得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饱读圣贤之书,反而更加单纯,是非分明,正义感强。另外,太学生相当于国家的人才库,他们的老师多又是朝廷高官,天然的接近政治核心圈。使得他们可以更近距离的看到统治阶层的问题,而不受舆论导向的左右。
更关键的是古代的帝王也不太懂得怎么有效利用学生这个政治群体,更多是把学生当做当做平衡各方政治势力的砝码。
这些因素使得古代的学生运动更加简单,目的明确。
至于后世的读书人,虽然正义感不输古人,但既没好好读过孔孟的圣贤书,也没有系统的学过洛克、卢梭等人的方法论。自己孑然一身,不知生之乐,不知死为何。唯有肝脑涂地、舍生忘死的本事远胜常人。殊不知,肝脑涂地擦一擦就没了,而舍生忘死却又可怜了天下父母心。
鲁迅骂的对不对?
鲁迅先生的‘骂’不同于路怒症患者的骂闲街,他是基于民族和社会的考量进行批判。当时国内政治动荡,军阀连年混战,外交频频受辱,这必然引起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子们的重视,加上诸多政治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这是造成广大学生不能安心学习的根本原因。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知道革命才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他的文章总是锋利的,反封建的。这一点要比杨荫榆站的高,看的远。
而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中对姑姑杨荫榆的评价也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说来也对,天下大乱,有站起来的,也就继续读书的。
《世说新语·德行》里有个故事,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这是有个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之后,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可见,古人就是如此。
其实鲁迅先生骂了半天,主要还是要因为他跟杨荫榆的角度不一样。鲁迅的逻辑是革命才能救中国,杨荫榆的想法是中国未来的振兴要靠学生。如果非要彻底打倒一方的观点,有点难。
最后,再补充一点
历史的经验还是告诉你,千万不要得罪读书人。否则,千秋万代之后也会被死死的钉在耻辱柱上,想抠都抠不下来。例如历史上明太祖、雍正皇帝都曾对读书人有过苛政和杀戮。所以后世的读书人总是编排一些野史来抹黑他们,比如朱元璋给徐达送蒸鹅;雍正弑君篡位、还用血滴子到处杀人等等。总之,读书人要让后人觉得你不是好人,臭名昭著才罢休。在这一点上,杨荫榆确实是吃了亏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