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怎么看电视剧呢?其实,我想说的第一个词就是“篝火”,我今天讲课的第一个话题就叫《远古的篝火》。即使是今天,地球上有一些现代人罕至的地方,仍然存在着很少的一些原始部落,在那里的人还在过着跟几万年以前一样的生活,人类学家就把这些原始部落当作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礼物。我以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说现在热带雨林里那些原始部落,恨不得每个原始人身边都跟着一个现代的人类学家,因为这些部落给人类学家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样本,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倒数第二课《衣食住行的变化》,其中我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频,这个视频叫《上帝也疯狂》,讲的就是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的故事。人类学家跟着一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就会发现,这部落的人每天晚上都会围坐在篝火旁边交流,非常有意思。
在白天,这些“原始人”之间的谈话基本上是都是比较靠谱、比较实际的,谈的都是一些打猎的路线、哪些有什么动物、哪里死掉了一只大象之类的这些话,就跟我们现在平常白天在单位聊工作、聊教学一样。可是一到晚上,点起篝火,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话题就变了,变成了讲故事,男人们总是喜欢吹牛,他们用夸张的语气讲述自己怎么打死猛兽的经历。我以前听说过,其实原始人猎杀巨型猛兽的机会并不多,真正打死一头犀牛或者杀死一头大象往往就能吹上好多年。当然,人们围着篝火还会唱唱歌、跳跳舞、搞一些宗教活动。总体来说晚上的大部分话题都是脱离现实的,就跟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夜生活也都是脱离现实的,跑到歌厅里面狂吼一番,跑到酒吧一条街狂饮一通,或者在茶楼泡上很长一段时间,聊聊天,吹吹牛,这时候的吹牛和远古时期在篝火边吹牛,他的内容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有人对一个原始部落做过统计,白天的对话中只有6%的时间、6%的内容是在讲故事,而到了晚上,他们有81%的时间、81%的对话是在讲故事。篝火就是个重要设施了,这个一盆熊熊的篝火让野兽不敢靠近,但让人感觉到非舒适。但是威尔逊说,篝火的作用不仅仅提供了安全和温暖——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火实在是太重要了,火给我们提供了想象力。
第二个话题,我要说的是人之所以不是猩猩。人和猩猩的分道扬镳大约是在六百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此后三百万年间人类的祖先这一支就开始往智力水平、往脑力方面投入精力,而猩猩开始往体力方面、身体强壮方面投入精力,但是最初的三百万年,我们跟猩猩一样,也都只是草原上一种动物而已。但是就在三百万年之后,人类的脑容量开始突然变大,从400cc(立方厘米)慢慢演变到今天的1300cc或者到1400cc左右。这是怎么回事呢?威尔逊说,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火。至于人类是怎么用火的,人们不知道,可能一开始是闪电的功劳。可能是闪电导致了一些地方产生了野火,这些野火又烧死草原上的一些动物,而人幸运地得到这些被烧烤过的肉,人一吃这些肉就发现这要比吃生的肉强得多,不仅仅是味道更好,而且更容易消化。
如果你能想到利用火,用火其实很简单。你都不需要学会钻木取火,你只要拿个树枝到野外把野火带回自己的营地就行了,你只要学会保留火种。而日常生活中,有了火你就可以吃熟食了。熟食和生食是有很大区别的,粗植物纤维和生肉对咀嚼能力要求很高,你的牙齿必须非常粗壮,你的下巴必须很宽,你的嘴巴必须很大,这就有点像猩猩,为什么嘴巴会张那么大。但一旦开台学会了用火,你就可以开始吃熟食,就不需要一天到晚都在咀嚼食物,小一点的下巴、小一点的嘴也就可以了,于是这种小下巴、小嘴就开始流行了。而且熟食,特别是肉类,它提供的营养更为丰富,人的脑容量于是就开始逐渐增加了。
有一张图表现的是两三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75万年前的直立人、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和今天的智人的头骨形态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个大的趋势就是嘴巴越来越小,脑子越来越大。所以如果你家小孩不爱吃饭爱看电视,我觉得你不用过分焦虑,这其实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高水平的体现。
一直到现在,人类也有98%的基因跟猩猩是一样的。猩猩在某些方面的智力甚至比人类要强,比如我就看过一个视频,猩猩很擅长记忆连续出来的一组数字,我们人类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是记不住的。但是在四个关键能力方面,猩猩远远不如人类:第一个是社交能力,人类社会学家研究认为,群体的高水平社交取决于个体的三个硬条件;第一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你能设想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第二个是共情能力,你得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要了解别人的情感;第三个就是模仿和同情,我们愿意互相模仿来学习,我们愿意互相帮助。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猩猩差远了。猩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自觅食,只有一小部分时间用来社交,而人在社交上面所花的时间的比例则远远高于猩猩。这大概就是脑容量提升的好处,有了足够的脑容量才容易产生高级的智力基因。再者,大量吃肉还有另外一层作用:人们必须合作才能猎杀大型动物,因为肉是不好储存的,与其自己把它留着腐烂变质还不如分享给其他人,因此人就慢慢地变成了社会性的动物。
猩猩和人之间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语言,而且只有人类有语言。虽然动物也能通过用声音来传达一些信息,但是能够真正称得上语言的,能够做到更高级的交流的,是人类的语言。语言的特点是什么?是用一些看似抽象的声音符号,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动物当中也能表示一些简单的意思,比如湖边有个女人,狮子就可以表示河边有一头母狮子,但是人可以表示湖边有一个仙女,而狮子就没办法去表达什么叫仙女。
我大概地了解一下,智人的语言是怎么起源的?当然到现在为止,我们人类的科学家也没达成这种共识。我们基本上认为语言起源于十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也有科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逐渐获得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语言其实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文化。说是本能,你去观察,你会发现婴儿一出生的时候就对人的说话声音有着特殊的反应。不管是哪个种族,雅利安族和我们汉族,所有的种族,我们用语气、语调表达的意思大致都是一样的。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日本人的笑声跟中国人的笑声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啊?全都是一样的。但是那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说日本人的笑声是用日本语言说的,中国人的笑声是用汉语说的。但是不管是日本语言还是汉语,笑声都是一样的,这些因素其实是写在基因里面的。说语言是一种文化,实际上就是指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具体语法、用词、发音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必须要有语言你才能够描述自己的想象,有了语言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产生语言肯定跟人类的脑容量的增大有关,要不然的话人类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字词呢?
人类有了语言,才有了“人文”这个东西。人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创造。威尔逊就认为人文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产生于一万年前。我们前面讲过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他在《人类简史》中说:智人最重要的一个超能力就是能够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而威尔逊在这本书里则更强调人类语言的作用,我想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质上是一致的。
那到底什么叫创造呢?创造就是求新,人的本性之中就有对新鲜东西的追求,科学的创造就是去发现宇宙中所有的东西,而人文的创造就是去想象所有的可能。科学的创造和人文的创造本质上是一样的,哪怕你创造的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也有价值。威尔逊认为,这个价值,就在于人文的创造能激发别人多大的情感。
什么是好的创造呢?威尔逊说,首先得有新东西。新的内容当然好,比如像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或者你发明了一种新的小说剧情,哪怕是一种新的风格也可以。比如同样的内容你发明了一种新的说法,比如像诗歌;其次好的创造要给人一种“审美的惊喜”,不仅仅是新,还得是美,要引人注目,说白了就是你的创造要让人眼前一亮。制造审美惊喜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应该说就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自然界的雄性动物身上总会有一些鲜明的特征来吸引异性,在书上威尔逊举的例子就是棘背鱼,在交配时期,雄性棘背鱼肚子会变成红色,特别醒目。
你看,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艺术家都是特别有气质的。长发飘飘或者长着大胡子,哪怕是衣衫褴褛,帽子要弯着戴。我们现在一说创造,总要强调一下智能,也就是你的这个作品得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才行,但是有智能是不足以被威尔逊称为创造的。威尔逊作为生物学家,他研究的对象是蚂蚁,要说智能,单个蚂蚁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智能,但是整个蚁群却能够表现出极高的智能。今天我们在编教材,谈到了蚂蚁,谈到蚁群、蚁巢,这个蚁群、蚁巢绝直就是个超级组织,它们可以制造非常精致、非常复杂,分很多层级的巢穴,其中有复杂的通道,各个区域还有不同的功能。蚂蚁之间还有精巧的分工:有的负责觅食、有的负责警戒、有的负责养育幼儿,这个蚁巢中有任何损坏,马上就有快速反应部队过来修理。蚁群,应该是一个有智能的复杂的社会。
但是威尔逊在书中说,白蚁是没有创造的。我们在这里可以把白蚁的智能放大一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白蚁是一个先进的外星文明。这个外星文明有组织有分工,效率很高,可以说相当发达,但是你再分析一下白蚁文明还有以下这些特点:这个文明里所有的生物都非常喜欢黑暗,它见到光就感觉到恐慌;他们基本上只吃一种食物,那就是吃蘑菇;在这个文明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享受性生活;即便是来自同一个种族的,各个家庭之间都是敌对关系,一见面就是你死我活,更谈不上允许外来移民了;这个文明没有医院,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受伤了,怎么办?立刻就会被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给吃掉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文明。那为什么我们人类过的不是这样的生活呢?到底还有什么东西,让我们人和动物如此不同呢?威尔逊说:“那就是人文,是人文的创造”。除了“创新”和“审美惊喜”之外,人文创造必定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就是我们明天要讲的内容。
好了,今天我们先聊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自我迭代,好好学习,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这里等你。
讲座时间:2017年12月13日
文字整理:曾宝俊季志芹 韦利
录音整理:朱蕾
今日推送:姚寿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